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学校锚定“类型教育”定位,以“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金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构建“专业-课程-师资-教材-基地”五链贯通的育人生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落地见效,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彰显了职教担当。
专业建设:动态调整对接产业链,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根”。学校坚持“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围着需求转”的理念,动态优化专业布局,停招不符合产业升级趋势的专业4个,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新兴专业9个,重点建设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空中乘务两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精准对接区域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链。
学校与杭萧钢构(江西)有限公司共建的智能焊接技术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更以“产教深度融合”模式,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输送“懂技术、会操作、能创新”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获批首批省级现场工程师学院,成为校企协同育人的“青院样板”。


课程改革:能力本位重塑,构建“四级进阶”育人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魂”。学校以“能力本位”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实起来”。近年来,学校改革成效显著,获省级“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2项,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9门、江西省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2门,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优质课程梯队。更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创新构建“课程-校赛-省赛-国赛”四级进阶机制,将竞赛标准融入课程设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近五年,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41项、二三等奖百余项,从“课堂学习者”蜕变为“赛场佼佼者”,更成长为“行业刚需人才”。
师资建设:双师引领赋能,锻造“双元共育”铁军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引擎”。学校坚持“引育并举、双师为主”,着力打造一支“既能站讲台、又能下车间”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51%,其中高级“双师型”教师10人,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两个教师团队先后摘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二等奖,数百项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收入囊中;教师指导学生斩获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数百项,真正实现“以教促赛、以赛促强”;建设电子商务、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空中乘务等6个南昌市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服务地方产业技能人才搭建平台。

教材建设:产教深度融合,打造“岗课赛证”融合样本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学校突破传统教材编写模式,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教共编”,推动教材内容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Python 网络爬虫技术项目教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实践教程(高职版)》3本自编教材成功入选江西省第二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拟推荐名单;校企共编写教材10部、校编教材31部,覆盖经济管理、信息技术、教育服务、艺术设计等多专业领域,真正实现“教材里的知识,就是岗位上的技能”。
基地建设:实践赋能成长,构建“全链条”育人场景
基地是人才培养的“练兵场”。学校以“金基地”建设为抓手,打造“校内实训+企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刀真枪”中练本领。
从智能焊接技术现场工程师学院的“车间课堂”,到空中乘务专业群的“模拟机舱”;从电子商务专业的“直播实训中心”,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名师工作室”,学校已构建起覆盖全专业的实践基地矩阵。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真正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

从“五金”建设的生动实践到育人成果的扎实落地,学校的探索始终紧扣“类型教育”本质,以改革破局、以创新赋能,通过“专业链对接产业链、课程链对接能力链、师资链对接人才链、教材链对接知识链、基地链对接实践链”的扎实举措,在职业教育改革中走出了一条“扎根区域、特色立校、质量为要”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