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校“创益”志愿服务队先后走进中共赣东北特委旧址、乐平市博物馆及革命烈士纪念塔,开展“探寻红色足迹,感悟历史底蕴”主题实践活动。成员们通过聆听革命故事、观摩历史文物、参与革命烈士纪念碑、沉浸式场景体验,系统学习赣东北革命斗争史,在触摸历史脉络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与奋斗精神,深入了解赣鄱地区独特的戏曲文化与传统建筑智慧,从厚重的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

礼林镇里播理论:在政策解读中筑牢思想根基
在礼林镇政府会议室里,一场浸润着历史温度与时代精神的爱国主义宣讲活动温暖启幕。汪西客主任以鲜活生动的革命故事为引,以新时代楷模事迹为线,串起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从战火纷飞年代乐平本地先烈投身革命的峥嵘岁月,到新时代各领域建设者坚守岗位的使命担当,他以一个个具象的人物、一段段感人的细节,引领实践团成员一步步触摸历史的温度,深切体悟爱国精神在不同时代的深厚内涵与永恒传承。

随后,实践团成员张振平、朱雯雯接力登场,将宣讲焦点对准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乐平市垃圾分类政策。两人默契配合,特意摒弃了生僻的专业术语,转而用“吃剩的红烧肉汤属于厨余垃圾,要倒进绿色桶”“旧手机电池是有害垃圾,得单独放进红色桶”这类带着烟火气的日常表达,再结合乐平老城区社区里的真实场景案例,从分类标准到处理流程逐一拆解,更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每袋垃圾正确投放,都是给地球减负担”的环保内核。台下队员们听着熟悉的街坊故事,看着熟悉的分类场景,绿色理念如春芽般在心田悄然萌发,连笔记都记得格外认真。


三下乡里觅初心:赣东北旧址中的青春洗礼
踏入中共赣东北特委旧址,斑驳的历史档案与高度还原的场景瞬间将时光拉回烽火岁月。展厅内,泛黄的《工农报》残页、磨损的煤油灯盏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们的浴血征程。实践团跟随红色讲解员周丹池的脚步,深入了解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从星火燎原到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细致聆听特委如何在土地革命中播撒希望火种、在武装斗争中开辟红色版图,以及方志敏等革命先驱在此运筹帷幄、发动群众的感人事迹。那些镌刻在历史深处的奋斗故事,如同一座座精神丰碑,深深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




古戏台邂逅青春志:在雕梁画栋间叩问文化传承
展区内,古戏台模型精致得让人挪不开眼,飞檐翘角似欲凌风而起,雕梁画栋上的纹样繁复精妙,每一处细节都流淌着传统建筑工艺的极致之美。古老的木雕构件上,细腻刀工刻就的人物故事呼之欲出,山水景致错落有致,刀痕里藏着的,是往昔岁月里鲜活的民俗风情与雅致的艺术审美。一旁的藻井展示,从高清图片的立体呈现到文字解析的层层深入,系统拆解着这一独特建筑元素的文化密码与构造玄机。
墙上的古戏台实景照片与知识延伸板块相映成趣,生动活现了戏台作为乡村“父老开心地、乡村体面场”的本真模样——恍惚间,耳畔似有丝竹锣鼓声起,眼前如见乡民扶老携幼聚于台前,共享一场戏曲盛宴的热闹场景。



烈士塔前承遗志:在庄严誓言中砥砺初心使命
在庄严肃穆的礼林革命烈士纪念塔前,队员们整齐列队。退伍士兵曾子龙与廖斌庄严领誓:“我志愿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铿锵有力的誓言里,既有全体队员对革命烈士的深切缅怀,又有青年一代“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炽热理想。


在中共赣东北特委旧址,队员们驻足聆听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与场景复原,沉浸式感受赣东北革命斗争的历史印记;在乐平市古戏台博物馆,队员们穿梭于精美的古戏台模型与历史影像间,深入了解赣鄱地区独特的戏曲文化与传统建筑智慧;在革命烈士纪念塔前,他们缅怀先烈、重温初心,将红色记忆铭记于心。同学们表示,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历史知识,更带来深刻的精神触动。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奋斗造就了今天,大家深受教育,表示要传承好红色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增长才干,用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