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西青年职业学院2022级社会工作(1)班学生吴庆鹏第一次踏入社区参与自治工作时,错综复杂的居民关系、琐碎具体的民生问题让他手足无措。然而最近,这位曾经的“社区治理新手”惊喜地发现,随着李大爷、刘奶奶等热心居民主动挽起袖口加入,那些盘根错节的治理难题竟渐渐显露出清晰的脉络——这些银发志愿者不仅成为他的左膀右臂,更与他共同构建起“发现问题-协商解决-优化提升”的良性治理循环。
这场蜕变始于“幸福食堂”项目中的一次暖心互动。在为独居老人送餐时,吴庆鹏团队发现李大爷因医保卡遗失无法就医开药,随即帮助李大爷开通电子医保卡。深入沟通后他们发现,社区竟有占半数以上的老年人从未使用过手机医保支付功能。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连夜策划智能手机使用培训课程,从微信视频通话到电子支付操作,手把手教老人们跨越数字鸿沟。这场“及时雨”不仅化解了老人们的燃眉之急,更意外点燃了居民自治的星星之火——曾经受助的李大爷自此之后主动担任起“社区事务雷达”,成为了吴庆鹏团队的小助手,社区里只要有问题,他就拉着老伙伴们来社区的邻里之家找吴庆鹏团队帮忙,久而久之,以李大爷为首的居民们团结起来,形成了居民自治小组。
校地共建:产教融合育强兵
吴庆鹏的成长轨迹,正是校地合作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2024年,江西青年职业学院与萍乡市安源区政府签订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协议,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群开展实践教学,打造“政社校协同、岗课赛融通”产教融合改革项目。通过“岗位支撑、项目导向、赛事引导”的形式,开展“岗课赛融合”模式改革,将专业课程转化为社区实践项目,通过校内教师专业指导、校外企业导师实践引领的方式,为地方基层培养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助推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学生深入萍乡市安源区6个街道22个社区,为孤独症儿童、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等“老小弱困”群体开展服务,助力当地社区治理。

“学校解决了基层治理专业力量不足的痛点难点问题,为基层治理创新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安源区委委员袁子安在调研时感慨。数据显示,在四个月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累计走访慰问居民1000余户,形成服务项目30余个,累计开展服务活动50余场,辐射服务人数超过500人次。
实践破界:真实场景淬炼真知
“社区里老年人的防诈骗意识太强了,我还总想着开展防诈骗宣传,真是低估了这些爷爷奶奶们。”熊坤回忆首次社区实践的经历,他本想在社区进行老年人防诈骗宣传,结果发现老人们防骗意识很强,自己准备的内容完全不适用。这让他意识到课堂知识和社区实际差距不小。“我给很多刚毕业的社工学生做培训时发现,他们对真实的社区和居民缺乏基本的认知,对如何开展工作一头雾水。”安源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社工督导洪敏在面对新进实习生开展培训工作,他时常感慨课本里的服务对象“太”典型,和现实生活中的居民有很大不同。
为此,学校专业负责人魏老师将课堂前移至社区一线,带领学生对独居老人、孤独症儿童等群体进行深度访谈,精准把握差异化群体需求,真正实现从“纸上谈兵”到“实战历练”的跨越。而熊坤团队正是在这样的淬炼中,捕捉到老人们“不愿被特殊关照”的心理,转而以中秋茶话会为载体,让独居老人在品茗赏月中自然建立起互助网络。

自主赋能:资源盘活见真章
“我们社区申请了朝夕相伴项目,准备针对青少年开展学业互助小组,可我们招募不到服务对象。”23级学生袁桂珍谈起首次项目服务受挫。当团队为青少年学业互助小组招募不到服务对象时,导师一针见血指出症结:“社区的孩子在校成绩优良,他们真正缺少的是情感陪伴。”
袁桂珍迅速调整策略,携手团队成员借中秋节党建活动契机,深入困境儿童家庭开展调研。精准洞察到困境儿童情感陪伴的缺失后,她们果断转变活动方向,精心打造手拉手・爱心互助小组,聚焦困境儿童的情感关怀与支持。
在关键的资源筹措阶段,一场资源整合的“协同作战”悄然展开——袁桂珍作为团队负责人,凭借出色的沟通能力向社区领导汇报项目规划,成功争取到会议室作为活动场地,并获得部分经费支持。臧培荣凭借卓越的社交才能,积极联络社区内老党员,为爱心互助小组吸纳了一批热心志愿者。陈汉发挥茶艺专长,精心布置会议室,并为小组活动增添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茶艺交流环节。黄苑与韩慧芳则充分挖掘社区资源,邀请两位手巧的宝妈为困境儿童组织了精彩纷呈的手工活动。

袁桂珍团队经历“需求错配—精准定位—资源整合”的蜕变,体现了多元力量联动不仅解决实际问题,更激活居民参与热情,推动形成“居民主导、社工赋能”的自治生态。
从吴庆鹏团队“激活银发智库”到袁桂珍小组“盘活社区资源”,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年轻社工的成长轨迹生动诠释着党的二十大“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落地生根。项目实施以来,真正实现了“专业赋能”与“居民自治”的双向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