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志
(素材来源: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朗诵:符娉婷、勒长烨
制作:符娉婷
导语:让时光见证峥嵘岁月,用声音追寻红色记忆,在时空穿越的旅程中,让我们听见江西,为您讲述这片红土地上,那些星星之火,微光成炬的故事。让我们与历史对话,与革命先行者对话。以理想之光,为青春赋能。 请听由青院之声红色电台推出的红色故事《一支旧钢笔》。
正文: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的展厅里,一只黑色派克钢笔静静躺在展柜中,这支钢笔是由张远之先生捐赠的,他的父亲是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华东解放等作出重大贡献的大将——张云逸。
1940年,一位12岁的少年和他的母亲跟随新四军3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曾昭铭等干部从皖南到江北指挥部去寻找父亲。曾昭铭是江西吉安人,有着非常丰富的战斗经验。可是,当他们行至安徽无为县刘家渡时,却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理扣押。
面对凶残的敌人,曾昭铭意识到:这次,恐怕是凶多吉少。在阴森寒冷的牢房里,曾昭铭的心口却像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我不怕死,只可恨死在这光明还没有到来的时刻。”
曾昭铭无意间在口袋上摸到了一支他心爱的派克钢笔,他心中不由得为之一动:那个12岁的男孩和他的母亲,也许,会有被释放的可能。要不,就把这支钢笔,化作我信念的传递者,送给那个孩子吧!第二天,按照敌人的要求,这些所谓的“囚犯”要更换牢房。在人流交汇的间隙,曾昭铭迅速地把钢笔塞到少年的手上,在狱卒的监视下,他们连一句话都来不及说。
随后,正如曾昭铭所预见的那样,这对母子在经过了长达六个多月的羁押之后,最终获得了自由,而其余23名新四军战士却被敌人残忍的活埋了。
少年紧紧地握着这支钢笔,仿佛从中汲取了力量,这位少年,就是张云逸大将的儿子张远之。他从血泊中走出,最终回到了父亲的怀抱!也见证了胜利的曙光。
70多年过去了,那个小小的少年已经成为了一位耄耋老人。后来,他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参观时,看到了曾昭铭烈士的照片。照片里的他,英姿勃发,上衣口袋里还别着那支心爱的派克钢笔。老人当场泪流满面,随即他就决定将这支珍藏了73年的钢笔捐赠给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以告慰烈士英灵。现在这支钢笔正静静地躺在陈列馆的展柜里。它经历了当年那段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见证了那次难以忘怀的生离死别。这支钢笔的精神将在历史中定格,在现实中发扬光大,在未来永续传承。
结束语:本期的青院之声红色电台就为您播送到这儿,感谢大家聆听,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