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学校“推普先锋”宣讲团以国家通用语言规范化推广为纽带,以红军后代口述史采集为切入点,深入江西井冈山,在那些浸润着红色基因的革命故事里,探寻精神传承的叙事密码与实践路径。
烽火映初心: 从农会红旗到田垄锄光
烈士林秋元系江西遂川县黄竹乡人,1928年任黄竹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期间,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土地革命,动员群众参与抗租斗争。其革命活动与井冈山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政策高度契合,黄竹乡因此成为根据地重要粮源地之一。
其后人林卫生,现年89岁,长期务农于黄竹乡,虽身为普通农民,却将祖辈的精神深植于田垄之间,锄把的坚守里是革命精神最质朴的延续。他几十年如一日,义务讲述林秋元事迹,成为当地红色文化口述史的重要传承者。




两代赤子心: 革命忠诚在岁月中沉淀
烽火岁月里,蔡德华烈士将革命理想镌刻于笔记本,哪怕遭受严刑拷打,他也始终将这本藏着重要情报与思想火种的笔记贴身守护,用血肉之躯筑起守护革命机密的铜墙铁壁。其孙子蔡桂生继承祖辈作风,虽身患伤病,也坚决不向组织寻求特殊照顾,不给国家添麻烦。从烈士的忠诚到后代的担当,祖孙两代跨越时空的接力,让责任和使命在平凡岁月里熠熠生辉,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千场宣讲传星火: 红色歌谣里的青春接力
谢桂标烈士嫡侄孙女陈平梅深耕文化传承,将先辈箴言“乐观面对挑战”融入工作,拍摄改编40余部传统歌谣短视频,出版多部红色著作,发表170余篇文章。通过千场公益演出与万人宣讲活动,积极探讨“文化传承+青年教育”新模式,为发扬井冈山精神,创新红色文化传承方式提供实践典范。




军号铸魂: 从染血守护到青春戍守
号声就是红军的魂,人在号在。先烈盛奎秀作为红十七师司号员,在梅林坳突围战的惨烈厮杀中,面对敌人挑断号带的暴行,他将染血的军号紧紧护在怀中,哪怕身负重伤也要将载着战斗指令与革命信念的军号藏好。这份忠诚与无畏的血脉基因,深深融入家族记忆——其孙盛周宝自幼听长辈讲述军号故事,长大后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选择投身军旅。无论是为国戍守的坚守还是冲锋在前的任务,他用青春与热血践行祖辈精神,在强军征程中写下对祖国的庄严承诺。


烈士后代寄语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革命精神始终是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不灭灯塔,承载着先辈们的热血与信仰,化作凝聚民族向心力的精神纽带。宣讲团以鲜活案例为蓝本,从红军后代身上汲取精神养分,以青年视角诠释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将沉淀的历史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强劲动能,让红色薪火在时代的沃土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