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新华日报》理论版——“智观”版头条刊发我校党委书记罗来松所著文章。现予以全文转载。

党建引领、守正创新,提升育人实效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高校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愈发凸显。坚持守正创新,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委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考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守正创新,念好“正”字诀,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守思想根基之正,创教育模式之新。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客观现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育人,需要坚守思想根基之正,以创新教育模式着手。一方面,高校党委领导班子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身,及时识变应变,勇于自我革命,坚持自我批判,敢于刀刃向内,时刻自省自警。自觉加强常态化自我修炼,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厚植于心,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初心为“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教育的初心为“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党委所在基层党组织的现实需求、客观实际、发展目标为“心”,做到坐镇中军帐,定于一尊,内无妄思。另一方面,需要构建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育人体系。组织专业教师全面梳理专业课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如道德品质、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等,有机融入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例如《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讲解国民收入板块时可剖析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势;阐释货币制度时可解读金钱本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讲授经济增长知识时可运用数据图表,向学生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可结合各个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教材,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知识教学中,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有益参考。
守办学方向之正、创育人路径之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也是高校党委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要以“六个坚持”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基本原则,在重大问题上明辨是非、站稳立场,确保高校各项决策部署方向不偏。首先,高校党委要带头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党中央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考量,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在保稳定、促发展和树立正确发展导向上修得正果。其次,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专业能力建设,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学生成长基本规律,把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对高等教育作用、教育基本规律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关系等统一在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持续改进,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育人责任共同体,确保学校建设发展行稳致远。再次,创新“ 党建+实践教学”“ 党建+科研育人”协同培养路径。高校可联动企业、社区、红色教育基地等共建实践教学党建基地,联合革命纪念馆、博物馆,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参观,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让学生在实地参观过程中,增强党性修养,培养爱国情怀。此外,还可以设立科研育人党建项目,聚焦解决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探索党建与科研融合的新路径,鼓励全校师生积极申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守作风传承之正,创评价体系之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完善、壮大,形成了众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高校育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和有效的实践指导。其中,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贯彻这一原则,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避免“ 闭门造车”。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高校引入批评与自我批评机制,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树立正确的学习风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高校在育人实践中同样应大力弘扬这一精神。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开展主题教育、设置相关课程模块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在校园生活中,鼓励学生珍惜学习资源,杜绝浪费行为,合理规划个人生活开销;在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参与欠发达地区的调研、支教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的不易,磨炼意志品质。同时,在传承党内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构建党建引领下的育人质量动态评估与反馈系统也至关重要。高校应将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的思政素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考量,平衡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发挥党建工作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同时,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除了采用传统的考试、作业、论文等评价方式,还可以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企业评价有机融合等多种方式,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系统,通过开展学生座谈会、举行教师教学反思会、家长意见反馈、企业实习反馈等多维渠道,广泛收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梳理分析所收集到的反馈信息,精准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为高校育人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立德树人的重要指示,将守正创新理念深度整合到党建与育人工作中,通过高质量的党建工作推动高水平育人,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未来,高校党委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强大思政引领力,塑造高校立德树人新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