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的三尺讲台上,青少年教育系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魏宿玢用十四年的坚守诠释着教育的真谛。这位将"教育是双向奔赴的旅程"刻进职业生涯的教育者,以多元角色践行育人使命,用创新实践点亮学生心灯,在平凡岗位书写着不凡的教育篇章。

作为教育阵地的“多面手”,魏宿玢先后承担系部实训管理、学工干事、就业干事、教务干事等多个岗位工作,且常年承担专业负责人、教研室的工作,年均授课超450课时。2012年挂职贵溪团市委期间,她以新媒体矩阵建设助推地方共青团宣传工作跃居全省前三;次年在学校人才培养评估攻坚工作中,与系部团队一起加班加点整理百余份专业建设文件,以“积极分子”的担当助力评估顺利通过。2018至2021年期间,推动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申报省级双高专业并顺利通过验收。2021至2023年间,她悉心指导学生征战各类专业竞赛舞台,累计斩获多项省级荣誉,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性育人循环。2024 年她全程参与学校承办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老年康体指导职业技能等级高级研究班等重大项目,从前期筹备到现场统筹全程深度介入,最终实现活动圆满成功,赢得行业内外广泛赞誉。
在教学创新的征途上,她率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针对《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服务》课程特性,独创“情景模拟+项目实践”教学法,将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转化为课堂项目任务,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咨询技巧。这套被重构的课程标准不仅获评“‘特高’建设实务创新”优秀案例,更推动课程升级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惠及全省四千余名学子。
在科研与实践的双向深耕中,她深入调研,足迹遍及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10余家行业标杆企业,通过深度访谈精准捕捉行业前沿动态与人才需求痛点。2024年依托校地合作战略框架,主导实施安源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产教融合改革项目,构建“政社校协同、岗课赛融通”创新模式,将专业课程与实践项目进行转化,关注居民需求,助力当地社区治理。她秉持“科研为基,教学为用”理念,构建学术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机制,主持、参与省级课题5项,参与横向课题1项,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牵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建设始终与行业需求同频共振。这种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让她的课堂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育是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段温暖人心的修行”是魏宿玢常挂嘴边的话。当学生因家庭原因和学业压力陷入抑郁时,她化身知心姐姐谈心疏导,联动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定制帮扶方案;面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困惑,她主动分享教学日志与课题申报经验。十四年间,3000余个清晨的灯光见证了她伏案备课的身影,微信对话框里跃动着学生或欣喜或困惑的千余条心绪,从职业规划到情感波折,她总是积极倾听回应,耐心答疑解惑,这些细碎而温暖的痕迹在时光卷轴上镌刻下师者仁心的生动刻度。


从青涩教师成长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魏宿玢始终保持着教育者的清醒:在实训室指导学生撰写咨询方案时,在社区带领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时,在深夜批改学生成长日记时,她始终相信,教育的美好正在于师生共赴理想的每一步。正如她所说:"当教师愿做摆渡人,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十四年春风化雨,这位80后教师用热爱与智慧编织教育经纬,以创新与坚守诠释师者担当。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魏宿玢仍在前行——带着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带着双向奔赴的温暖,带着让每颗星都闪亮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