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校传承礼“遗”宣讲团来到了民间非遗手作工作坊,深入探寻陶瓷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里,宣讲团成员们了解到陶瓷非遗传统文化能够流传至今,是一代又一代匠人传承的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制作技艺,负责制坯、勾线、填色等不同环节,共同形成了一条人工手作生产链。

非遗传承人向成员们介绍了景德镇的由来,在公元1004年,宋代的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改年号为“景德”。而“景”字寓意着高、大、仰慕;“德”字寓意着品行、恩惠、信念。宋真宗出于对素肌玉骨、光致貌美的青白瓷的热爱,将位于昌江之南、盛产瓷器的昌南镇赐名为“景德镇”。

非遗传承人现场为宣讲团成员们展示了陶瓷人物绘画的技巧,生动描绘人物的关键在于深入了解其性格、爱好等特征,绘画人物时,要先用铅笔在坯上构建人物框架,再将青花料与瓷胶和水稀释融合,然后勾勒出线条。他以“北宋文坛三友”苏东坡、佛印、黄庭坚为刻画对象,向成员们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故事,并剖析了其独特形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能够更精准地将绘画人物呈现在陶瓷作品之上。

此外,宣讲团成员们还深入了解到陶瓷制作分传统派和现代派两个派系。传统派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通过研究古代人物及文化背景获取灵感,注重细节刻画,运用传统技法,突出作品文化内涵与价值。现代派以创新理念为主,采用新技术和材料,融合不同艺术形式,突破传统束缚,展现陶瓷艺术在现代的独特魅力。
在这千年窑火传承的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坚守与付出,他们怀揣着对陶瓷的热爱,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中,正是这种工匠精神,让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宣讲团成员们也会将工匠精神铭记于心,在传承和发展陶瓷非遗文化的道路上,以匠心铸就未来,让这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继续熊熊燃烧,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