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纸是剪纸中的一种,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刚毅的刻刀,在薄薄的刻画纸上勾勒出各式图样的轮廓,镂刻出柔美的人物、绚丽的风景或灵动的生物,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近日,学校2022级学前教育(2)班姜婧娴选取了《清明上河图》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创作,耗时30小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长136厘米,宽38厘米的刻纸作品,在红色刻画纸上跃然呈现了北宋时期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手工课让我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纸张可以变成艺术品,易拉罐可以制成头饰,塑料瓶可以做成美丽的花……老师教授刻纸时,我发现自己很享受刻纸的过程,在刻完老师发布的作业后,在网上一眼就看中了《清明上河图》,这幅图有很多细节部分,刻的时候不可急躁,否则细小的部分容易断裂;刻画纸如果有褶皱,很容易刻重叠;刻刀不能选择太细的刀片,容易引起断刀。整幅作品较长,为了方便创作,我将作品平铺在宿舍地板上,蹲在地上竖着刻,刻完一点移动一点,花费了三十余小时,当成品放进卷轴的时候,被震惊到了,那一刻觉得什么都值得!”说起自己的作品,姜婧娴满是自豪。

学前教研室负责人梁冬妮介绍,手工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在课程设计时,把非遗技艺融入教育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所学工艺技巧创作非遗作品,在教学互动中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实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历史文化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学校一直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为了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的活力,学校在学前教育、艺术教育等专业基础课程中,精选刻纸、绒花、草木染等非遗文化融入课程教学,让非遗走出博物馆,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近师生,推动职业教育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