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走进木雕非遗文化,传承优良家风家训
作者:吴森   时间:2023-07-25   点击数:

7月20日,江西青年职业学院交通管理系“探寻中华文化,做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实践团走进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感受古村魅力、非遗之美,探寻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

 







“俞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凡斗拱、脊吻、檐橼、梁枋、省替、驼峰等木构件均巧琢雕饰,有浅雕、深雕、圆雕、透雕形式的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精美图案百余组,各组图案细腻繁复、寓意深刻、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古建筑艺术宝库”在工作人员的细心讲解下,实践团认真欣赏着各式精美绝伦的雕刻图案,惊叹之余,更多的是对古代雕刻工匠的钦佩,以及对俞氏宗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崇敬。 

    

“生聚教训”四字匾额,取自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故事中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实践团深入汪口村走街串户,从俞氏宗祠到研学基地,队员们一路认真聆听、细细观察,在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墙上,在一个个刻有户主姓名和家训的“木标签”中,探寻优良家风家训故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俞友鸿秉承“诚实守信”家训,靠着一把刻刀诚信经营着木雕厂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培养着木雕非遗传人。正如俞友鸿所言,家训不单刻在木板上,更刻在他的心里。退休教师俞保森十年来始终如一,义务为村里的留守儿童补习功课,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施于仁益于仁,立在德行在德”的家训。






木雕匠人方玉辉,经营着一家木雕工作室,他的精湛技艺和诚信品质已然成为当地木雕行业的“活招牌”。他细心地向队员们讲解婺源木雕的制作工艺并现场展示教学,刻刀在他指尖灵活飞舞,一道道线条、一个个文字就在他的手下逐渐清晰起来,他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生动展现出传统工匠人的魅力。






实践团带队老师熊家昌感慨道:“当地村民将推崇忠孝节义、倡导礼仪廉耻微家训,以木雕为载体“晒”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上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传统工匠人木雕技艺的精湛,它们更像是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浸润出婺源淳朴的家风乡风。

实践团带队老师吴森谈到,近年来,汪口村积极探索和整理俞氏家规家训,通过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鼓励全体村民悬挂木雕“晒”出自己的“微家训”。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引导村民传承和践行俞氏家族的优秀家风,还能影响和改善整个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了村民积极向上的品德,增进了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实践团成员周璇在实际体验了木雕雕刻后表示,木雕在大师们的展示下看似容易,其实非常艰难,粗胚完成后还要精修细节,刻刀会将表面的轮廓刻画到近乎完美,在雕刻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划伤或者磨伤,回想所见的精美木雕作品,才感受到工匠人坚守和传承木雕技艺的艰辛和不易。

实践团成员陈金宏有感,建筑上雕刻的吉祥图案、神话故事、山水花鸟、民俗风情等栩栩如生,表达了村民们对健康长寿、幸福婚姻、子孙繁衍、美好生活等的追求,既能体验到木雕技艺带来的心灵震撼,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所在。

木雕是物质载体,而藏于木雕上的家训家风则是精神体现。实践团在一周的调研走访中,亲身感受到了木雕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文化价值,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以专业所学积极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为传统优秀文化绵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邮编:330045
电话:0791-83845915(办公室) / 83814509(招生办)
学院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方志敏大道1458号

版权信息: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Copyright@2018 ICP All Rights Rights Reserved.备案序号:赣ICP备18010303号 赣公网安备 360106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