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是“共和国的摇篮”,是一座拥有深刻红色记忆的红色故都。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调研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不断探索思政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形式,7月16-19日,学校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红色走读”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一线调研活动。通过原文研读、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等形式,学习苏区伟大而光辉的历史,推动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原文研读学思想
在原文研读环节中,全体思政课教师一起研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地方考察调研时的讲话内容的三十二份节录,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有关精神。
专题讲座获启示
在专题讲座环节中,思政课教师们聆听了思政部副主任梁永康作的《党对中央苏区红色政权建设的艰辛探索及启示》专题讲座。讲座主题鲜明、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给思政课教师们带来了深刻启示。瑞金这片红土地孕育了新生的苏维埃红色政权,为新中国的诞生提供了红色血脉来源,无数的革命先辈们用生命铸就了苏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参观学习溯源头
在参观实践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们通过参观旧址、体验教学、实地学习、现场感受等方式,真切倾听历史的回音,深刻感受苦难历史下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峥嵘岁月,在红军烈士纪念塔重温入党誓词,参观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共唱《国际歌》,在歌声中汲取战斗的力量,并聆听了毛主席为谢大娘“开天窗”的故事。在列宁小学旧址聆听“红井思源”的故事,深刻理解了共产党人一心一意为人民的使命担当。聆听“八子参军”“十七棵松”等革命故事,深刻领悟到理想信念高于天,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参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旧址等地,在革命历史遗址中穿梭回眸,在党的历史中汲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力量。


集中研讨再出发
通过几天的瑞金之行,思政课教师们对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进一步上好思政课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调研成果研讨会上,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思政课教师余焰培表示:“几天的瑞金之行,让我对瑞金这座红色故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通过专题讲座进行理论学习,通过现场教学、情境教学、现场参观、研修讨论等形式从厚重的历史穿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苦难,悲壮与豪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每一位党员同志,都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忠诚干净,无私奉献。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思政课教师李铠希认为:“几天的沉浸式学习,让我们对红色故都——瑞金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也让我们对苏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会。通过现场教学、微党课等多种教学方式将历史情境下红色故事发生的原始绘本形象生动地演绎出来,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接受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洗礼,不仅让红色文化资源滋养我们的初心使命,同时还加强了思政课教师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政课教师王丽明有感:“三堂微党课让我从心底里得到了触动。授课教师在讲授不同的课程时使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八子参军》和《十七颗松》属于情感类的课程,授课教师用了讲故事的手法加上配乐营造情感氛围,让我觉得自己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离别之情、牺牲之时的悲壮,在这些情感的体验中再次理解了什么是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信仰,也理解了为什么说我们的新中国来之不易,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想念毛主席》属于叙事类的课程,授课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用了拟声、说学逗唱的方式授课,课程生动有趣,在轻松的氛围中使我们明白群众路线是从调查了解中帮助群众解决吃干净水的问题,但是在解决问题时会遇‘汉龙王’等封建迷信问题,所以接下来必须做群众工作,革汉龙王的命。红井不仅是饮水的源泉,更是群众路线的源泉。听完课程让我领悟到了民心也是我们共产党的根据地。”